Nano Today-东北师范大学团队揭示白纹伊蚊铁死亡机制并开发相关纳米防治技术
来源: 时间:2024-12-18点击:148次
前言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动物学任炳忠课题组与细胞生物学刘罡、江秀梅课题组联合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Today(1区,影响因子13.3)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 multi-effect CS-TPP-dsNFS1 mosquito control nanosystem that induces muscle ferroptosis through suppressing iron-sulfur-cluster biosynthesis”的研究成果。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动物学任炳忠课题组与细胞生物学刘罡、江秀梅课题组联合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Today(1区,影响因子13.3)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 multi-effect CS-TPP-dsNFS1 mosquito control nanosystem that induces muscle ferroptosis through suppressing iron-sulfur-cluster biosynth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对非模式昆虫中的铁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半胱氨酸脱硫酶NSF1在白纹伊蚊吸血、飞行等行为中的作用,同时利用纳米材料对该基因的dsRNA进行包埋,成功开发出更具稳定性的埃及伊蚊基因防控策略。
图1. 文章首页
白纹伊蚊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西尼罗河热、日本脑炎等等, 这些疾病每年都威胁着全球近3.9亿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利用RNA干扰技术对白纹伊蚊进行防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RNA干扰技术中靶标基因的选择和dsRNA的体外稳定性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
该研究首次对非模式昆虫白纹伊蚊中的铁代谢途径进行了探究,转录组鉴定获得28条可能参与白纹伊蚊铁代谢的相关基因,其中半胱氨酸脱硫酶NSF1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该基因沉默后,可造成铁代谢途径中相关铁硫酶的失活,在白纹伊蚊肌肉组织中形成铁沉积,进而造成细胞和组织层面的铁死亡(图2)。同时,该基因沉默可造成显著的吸血和活动能力下降等行为学变化,这些研究结果为白纹伊蚊的基因防治提供了新型的基因靶点。
图2. NSF1基因沉默对相关铁硫酶活和组织、细胞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纳米材料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对NSF1的dsRNA进行包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未通过包埋的dsRNA在48小时全部降解,而CS-TPP-NSF1纳米颗粒仍然保持其活性,同时包埋的纳米颗粒提高了dsRNA在幼虫肠道内的稳定性和吸收效率(图3)。
图3.包埋NFS1纳米颗粒在幼虫中的稳定性和分布
通过CS-TPP-NSF1纳米颗粒对白纹伊蚊幼虫进行防治,显著降低了白纹伊蚊雌性成虫的飞行能力、吸血频次、吸血量及卵巢发育等表征(图4),结果证明该策略对白纹伊蚊基因防治的综合影响。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白纹伊蚊中NSF1基因对其细胞、组织、行为水平的铁死亡机制,并为白纹伊蚊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新型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为本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段诗文和硕士生高健敏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寅亮副教授、江秀梅副教授和刘罡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kHbM6DSyBHu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