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况
研究团队
  首页 > 平台概况 > 研究团队

郭继英

来源: 时间:2024-05-24点击:605次

郭继英,男,满族,河北省丰宁县人,1966年2月出生,研究员。1992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工作,第六届北京市科技新星,2002年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的称号。

郭继英一直致力于桃资源、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国际合作等课题30余项。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400余份,筛选出的一些优异资源,为种质资源充分利用和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开展了桃种质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整理、整合和共享试点课题的研究,建立了桃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图像资料库,实现桃种质资源的网上共享280份。

桃育种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配置杂交组合400余个,共培育杂种实生苗20000余株,通过杂种后代鉴定和筛选,获得了大量优良品系,为桃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育成并审定桃新品种32个,其中包括普通桃5个、油桃12个、蟠桃14个、油蟠桃1个,从而实现了普通桃、油桃、蟠桃等各类优良品种在成熟期上的系列配套,获得了世界范围内果实发育期最短的桃品种—“袖珍早蟠”,“瑞油蟠1号”成为我国首个通过审定的油蟠桃品种,桃育种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蟠桃育种还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通过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在全国发展面积超过70万亩,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承担了农业部项目“桃新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工作,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桃》,为桃新品种保护在我国境内真正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与蟠桃果实扁平形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1个;在主持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桃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的研究”中,通过桃单倍体化学诱变处理,获得了加倍变异植株;在北京市重科技项目“桃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中,建立了桃抗重茬砧木GF677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先后赴葡萄牙、美国、泰国、保加利亚等国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特别是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从2002年开展的“中泰温带果树合作育种研究”在桃短需冷量育种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桃、油桃系列品种育种与推广”项目分别获得了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桃、葡萄、草莓新品种选育研究”获2002年北京市果树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了《桃生产技术大全》、《中国果树志·桃卷》、《油桃优良品种与高效栽培》、《桃高效栽培新技术》、《无公害桃标准化生产》、《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桃树病虫害早防快治》等专著7部。